MTA-多触点归因模型
"洞悉全局有助于改善营销策略,确保为真实有效的推广渠道分配预算。实际上,营销人员常常太过重视最终触点,完全忽视了用户发生转化之前进行的其他互动。"
线性模型
线性模型是最简单的多触点归因方式,会为所有交互平等分配转化归因。分配的权重之间没有差异,权重由总价 值除以转化旅程上发生的触点总数而得。
如果营销人员所在行业的用户旅程很长,或必须时常与用户保持联系和接触,就很适合采用线性归因模型。如果 您是第一次接触多触点归因,还不知道如何设置更复杂的基于规则的模型,线性模型也是很好的开始。
时间衰减模型
时间衰减归因模型比线性模型更复杂。在时间衰减模型中,每个触点获得的归因百分比会随时间叠加,直至转化 前的最后一次交互。付费周期短的产品和限时推广活动一般会采用此模型。
U 形模型
U 形模型主要聚焦于客户旅程的发起和结束。换言之,此模型中最重要的触点,是吸引潜在用户进入销售漏斗和 推动用户实现转化的触点。夹在中间的辅助触点能获得的归因很少。
在 U 形模型中,首个触点能获得的归因百分比是 40%,最终触点也能获得 40%。在这两个关键点之间发生的所 有触点只能分配到 20% 的归因。
增长营销人员 Paula 指出,此类模型能让您"更深刻地理解,哪些合作伙伴擅长让潜在客户认识您的产品 (即漏斗 顶部),哪些擅长推动安装行为 (即漏斗底部)。"在制订用户获取策略时,这一层面上的信息能大大提高效率。"
W 形模型
W 形多触点归因模型与 U 形模型类似,但会均匀覆盖额外的关键触点,将余下的归因分配给关键触点之间 的部分。首个触点、最终触点和第三个里程碑 (如带来销售线索和机会的触点) 会获得 90% 的归因 (每个触点 30%),其余的中段触点只获得 10% 的归因。
自定义模型
如果您已经有了多触点跟踪经验,或许可以考虑升级到更复杂的归因模型,更好地满足您的个性化报告需要。只有 精通了归因知识,才能建立自定义模型,借助自定义模型,您就能获得更深刻的洞见,更好地理解用户的旅程。
因此,在自定义模型中,每个触点的权重需要由营销人员来决定。您对归因知识的掌握程度决定了您的归因模型 效果。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